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 >> 汽车 >> 详情
这个社区有个“花甲”志愿者 40多年一直走在公益服务的路上
来源: 云南网      时间:2023-08-24 02:14:25

始终相信居民有参与的能力和意愿,是福海街道提升社区组织力的理念。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,传统邻里关系发生改变。城市社区邻里间情感连接减弱,与日俱增的是对社区服务的要求。

对此,昆明市西山区福海街道办事处着力于以问题为导向,以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为主题,以服务群众、做好群众工作为主要任务,注重提升社区组织力,积极探索构建“四网”服务共同体,充分发挥党建引领、社会治理、志愿服务、共筑共建作用,为推动昆明市平安文明美丽社区建设树立典范。


(资料图)

福海街道“邻里互助小组”志愿服务现场

其中,黄汝珍正是“四网”服务共同体“绿色网格志愿服务”的一个典型代表。作为福海街道红星社区的一位居民,她自发组织“邻里互助小组”,打破了城市商品房垒起的连接障碍,编织起了新型社区网络。

公益服务成果展现场 图中为黄汝珍

公益事业是没有边界感的舞台

初次见到黄汝珍,是在红星社区“耆彩红星”五社联动项目的公益服务成果展上。作为社区太极班的领头人,她带领团队汇报演出日常锻炼的“八段锦”,大家都尊敬地称她为黄老师。在爱琴海商业街边临时搭建的小舞台上,一袭红白相间的锻炼服将一群已年近花甲的老人装扮得热情洋溢。

2022年,红星社区在西山区委组织部、西山区民政局、福海街道办事处的支持下,引入“耆彩红星”五社联动项目。通过社区大学平台、商圈资源动员等渠道,招募到七支社区社会组织申报“红星社区美好家园共建”公益创投项目,以进一步提高公众参与能力和社区服务能力,激发社区参与活力。

近年来,虽然社区社会组织服务社区和参与社区事务的需要得到一定的满足,但是也遇到宣传效果不理想、活动参与度相对较低等现象。如今,为进一步满足社区社会组织现实需要,各支队伍在共同商量的基础上,决定开展一次联合行动,共同倡导“美好家园共建”理念,带动社区社会组织发展,深化社区服务工作。

一块粘贴海报的背景板、兴致勃勃的演出对象、随意来往的路人、没有边界感的舞台……各种元素在这一时空巧妙地组合在一起,构成了这片社区独特的文化景观。

忙活了一上午的黄汝珍,终于有时间啃上一口手里的实心馒头,目光却仍注视着身边来往的志愿人员,随时伸手上前帮忙的心“蠢蠢欲动”。

几捆毛线织起的爱心网

2016年,黄汝珍从老家楚雄双柏来到昆明,随子女入住于红星社区。一开始,她只是看小区里的孩子惹人喜爱,便用自己打毛线的手艺给他们织了几件衣服。后来,看见儿女不在身边的老人,她也会主动上前帮忙买菜、打电话、资助点小钱……几捆毛线、几件举手之劳,黄汝珍的爱心就这样洒播出去,多个组织前来邀请她担任志愿者。

不久,红星社区开始筹划组织老年大学。社区党委书记吕亚海找到了她:“黄老师,你回来关爱我们小区吧。”黄汝珍平日会去练练太极,逢此机会,她便在社区的老年大学里组织起一个免费太极班,在中年时期开启了自己的爱心公益“事业”。

太极班的成员由最初的八九人慢慢增加到四五十人。问起练太极的初衷,黄汝珍指了指自己后颈上的“富贵包”说道:“我原本身体不好,他们看我锻炼太极后身体棒棒的,就跟着我一块练。”锻炼之余,班里的一部分成员了解到了黄汝珍的爱心事业,纷纷加入队伍,跟着她帮助街坊邻居。

2019年,福海街道积极整合现有基层公共服务资源,开展新时代文明社区实践站,作为服务群众“最后一公里”的主抓手。在政府、街道、社区等的各级支持下,黄汝珍的邻里互助组渐显雏形,爱心公益“事业”逐渐步入组织化阶段。

如今,邻里互助组已有四十多位志愿者,上至76岁,五六十岁的居民居多。一开始,大家对于这种上门帮助怀有戒备之心,志愿者们常被冷眼以待。但黄汝珍始终相信真心的力量。“我们用真心去打动别人,他们看我走在正道上,自然就理解了。要是你也不理他也不理,这社会成什么样了。” 曾经说风凉话的一些居民,如今都已加入这支队伍,积极配合黄汝珍开展活动。

对于身边人的需求,黄汝珍总是时刻记在心上,但从不惦记他人的回报。无论大事小事,黄汝珍都愿意伸出援助之手。她曾为一位生病的老人煮了七天七夜的饭,每日守着打吊针,最后只收到四根香蕉作为报答。讲起这些时,黄汝珍只觉得“好玩”。“老人不管钱,不知道多少钱值多少。”

红星社区志愿服务团队

四十多年的公益无怨无悔

如今,快六十岁的黄汝珍,其实已经做了四十多年的志愿服务。早在十七岁时,她就加入家乡的义工组织,经常探访敬老院、养老院等需要帮助的地方。

即使那时的自己同样深陷“泥潭”,深有体会的她还是决定身体力行地去关心他人。无论家里摆着多少事没做完,黄汝珍随时开启接收求助信号的“雷达”,主动帮助周围有困难的人,送一条毛巾、煮两个鸡蛋、喂点稀饭……

长期以来,黄汝珍还资助山里的贫困孩子上学,逢年过节不忘到敬老院看望素不相识的老人。她也因此不少次透支了自己的生活费,但经济上的短缺丝毫没有浇灭她乐于助人的热情。“哪怕困难了,我就是炒一碗醋辣子,就着饭吃也行。”

来到昆明后,对于黄汝珍的公益行为,家里人不仅十分支持,女儿、女婿都已加入了邻里互助组。五岁的小孙女看见一些行动不便的老人,都会主动帮助推轮椅。

曾经接受过帮助的那群孩子,如今都已走出大山,在全国各个大城市安家落户。“大学毕业后,那群孩子都会来昆明看我,领着我出去划船照相。平日里也时刻惦记着,经常寄来各地特产。”说到这些孩子,黄汝珍脸上难掩幸福。一位在北京定居的孩子一直记得黄汝珍对他的帮助,他打算将自己的一套房给自己的妈妈,一套留作婚房,剩下的一套房则留给黄老师到北京玩时居住。按他的话来说,“要让三个‘妈’都有住处”。

黄汝珍表示,四十多年的志愿服务让自己内心充实,同时收获了很多的温暖,无怨无悔。她将在公益这条道路上一直走下去,也希望更多的人加入到志愿服务中来。

云南网记者 贺凯 实习记者 麻琼阳

标签:

广告

X 关闭

广告

X 关闭